精通爬虫技术:从入门到入狱——网络数据爬虫的合法性与法律边界

深入理解网络爬虫:技术原理与法律风险

文章目录

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数据爬虫(又称网络爬虫、网络机器人或网络蜘蛛)作为一种自动化信息采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主要内容为介绍数据爬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探讨数据爬虫技术的合法性边界,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避免爬虫技术使用中的法律风险,获取实用的爬虫合规指南和最佳实践。

什么是网络数据爬虫?

网络数据爬虫

网络数据爬虫(Web Crawler)是一种自动化程序,通过模拟人类在浏览器或 App 上的行为,自动浏览网页并收集所需数据。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勤劳的“机器人”,可以高效地从互联网上抓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

数据爬虫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通用爬虫:如搜索引擎使用的网络爬虫
  • 垂直爬虫:针对特定领域或网站的专用爬虫
  • 增量式爬虫:只抓取更新或变化的内容
  • 深层爬虫:能够访问需要身份验证的内容

数据爬虫的工作原理

数据爬虫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建立 URL 队列:爬虫程序会根据预设的目标,建立一个包含待爬取网页 URL(统一资源定位器)的队列。
  2. 访问网页:爬虫程序从队列中提取 URL,并模拟人工点击来访问相应的网页。
  3. 解析网页内容:访问网页后,爬虫程序解析网页内容,提取所需的数据,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
  4. 循环爬取:爬虫程序会提取当前网页中包含的新的 URL,将它们加入到待爬取队列中,并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满足停止条件或队列为空。

数据爬虫的应用与影响

数据爬虫的广泛用途

数据爬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的多个领域:

  • 数据采集:企业可以通过爬虫技术,高效地从互联网上抓取海量公开数据。
  • 数据分析:爬虫采集的数据可用于市场分析、用户行为研究、竞争情报等,帮助企业进行决策。
  • 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互联网上的网页,建立索引,方便用户搜索信息。
  • 价格监控:电商平台可以通过爬虫技术监控竞争对手的价格,并及时调整自身价格。

数据爬虫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

数据爬虫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 不正当竞争:不当使用爬虫技术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例如,抓取竞争对手的数据,用于自身产品或服务。
  • 隐私风险:未经授权抓取个人信息,可能侵犯用户隐私权,甚至构成犯罪。
  • 系统安全:过度或恶意爬虫可能导致网站服务器压力过大,影响正常用户访问,甚至导致网站瘫痪。

数据爬虫的合规性问题

数据爬虫的合规性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开放数据与非开放数据

爬虫技术应限于对开放数据的获取,而非非开放数据公开数据不必然等同于开放数据

  • 开放数据 指的是允许公众自由访问、使用、修改和分享的数据,通常以开放许可协议的形式发布。
  • 非开放数据 指的是受法律保护或有明确访问限制的数据,例如,个人隐私信息、商业机密等。

Robots 协议

Robots 协议 是一个文本文件,网站通过它告知搜索引擎爬虫哪些页面可以抓取,哪些页面不能抓取。

网站通常会使用 Robots 协议来限制爬虫的访问权限。爬虫应严格遵守 Robots 协议的规定,不得爬取协议禁止的内容。Robots 协议是在搜索引擎诞生并且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互联网企业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对于 Robots 协议约定不能爬取的范围是爬虫的红线,不能超过这个红线边界爬取数据。违反 Robots 协议是数据爬虫常见的违法行为。

反爬虫技术

许多网站会设置 反爬虫技术,反爬虫技术是网站为了保护自身数据和服务器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例如,限制爬虫的访问频率、使用验证码进行人机识别、动态加载页面等。爬虫技术 不应突破 这些反爬虫技术措施。

通过技术手段绕过反爬虫机制,非法获取数据,可能构成违法行为

使用目的

如果爬虫的目的是实质性替代被爬虫经营者提供的部分产品内容或服务,则会被认为目的不合法。

对开放的非商业性数据的爬取应当要求符合公共利益之根本目的。对开放的商业性数据的爬取则可借鉴版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原则,要求基于合理利用目的。

数据安全

爬虫技术在获取数据时,必须确保数据安全,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对爬取的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数据爬虫的法律风险

数据爬虫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刑事责任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
  • 侵犯著作权罪:使用爬虫技术爬取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内容,并进行非法传播,可能构成犯罪。
  • 侵犯商业秘密罪:爬虫使用者有意规避网站经营者设置的保护措施,获取商业秘密,可能构成犯罪。
  •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使用爬虫技术导致网站瘫痪,可能构成犯罪。
  •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民事责任

  • 不正当竞争: 使用爬虫技术进行不正当竞争,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 违反 Robots 协议:如果数据权利方在 Robots 协议或网页中告知了可以爬取的范围以及其他应遵守的义务,爬取方没有遵守义务,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 突破反爬虫技术:爬虫从技术上突破数据访问控制,如突破网站或 App 的 Robots 协议以及设置的爬虫检测、加固 Web 站点等限制爬虫的访问权限,可能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 不正当的使用目的:对于爬取到的数据,如果使用目的是实质性替代被爬虫经营者提供的部分产品内容或服务,属于侵犯权利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 造成损害:如果因为爬虫行为实质上妨碍权利人的正常经营,不合理增加权利人运营成本,破坏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权利人可以向爬虫行为人提起侵权之诉。

数据爬虫的合法性边界和法律适用

合法性判断因素

判断爬虫合法性边界可以参考以下因素:

  • 数据是否属于开放数据:数据是否公开不是合法性判断的标准,是否为开放数据才是。
  • 取得数据的手段是否合法:爬虫采用的技术是否突破数据访问控制,法律上是否突破网站或 App 的 Robots 协议。
  • 使用目的是否合法:如果爬虫的目的是实质性替代被爬虫经营者提供的部分产品内容或服务,则会被认为目的不合法。
  • 是否造成损害:爬虫是否实质上妨碍被爬虫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是否不合理增加运营成本,是否破坏系统正常运行。

法律适用

对于超越合法边界的数据爬虫,根据以上因素,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或刑事责任:

  • 违反 Robots 协议:如果数据权利方在 Robots 协议或网页中告知了可以爬取的范围及应遵守的义务,爬取方没有遵守义务,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 突破反爬虫技术:爬虫从技术上突破了网站或 App 的反爬虫技术设置,如 Robots 协议、爬虫检测、加固 Web 站点等,则可能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 不正当的使用目的:如果爬取到的数据被用于实质性替代被爬虫经营者提供的部分产品内容或服务,则属于侵犯权利方合法权益的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 造成损害:如果爬虫行为实质上妨碍了权利人的正常经营,不合理地增加了权利人运营成本,破坏了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权利人可以向爬虫行为人提起侵权之诉。

如何确保爬虫行为的合法合规

为了确保爬虫行为的合法合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遵守法律法规:爬虫技术必须遵守《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 尊重 Robots 协议:爬虫程序应遵守网站的 Robots 协议,不得爬取协议禁止的内容。
  • 避免突破反爬虫技术:不应通过技术手段绕过网站的反爬虫机制。
  • 合法使用数据:爬取的数据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不得用于非法用途。
  • 数据脱敏:在处理敏感数据时,应进行脱敏或模糊化处理。
  • 正当地使用爬虫技术手段爬取数据:应避免强行破解/绕开网站经营者设置的数据保护措施,避免访问频率过高(超过网站日均流量三分之一),避免对网页造成破坏等。
  • 规范爬虫技术爬取的对象:根据 robots 协议、保护数据的技术措施、设计逻辑(验证机制、授权接口等)等要素综合判断被访问者允许被爬取的数据范围;避免未经授权(三重授权原则)爬取公民个人信息、独创性表达的作品数据、和经营者核心业务有关的数据等敏感性数据。
  • 透明的使用条款:数据采集工具的开发团队应制定透明且详细的使用条款,明确规定用户必须遵守目标网站的使用政策和法律法规。
  • 技术合规性:数据采集工具应采用技术手段确保数据采集的合规性。例如,API 会检测目标网站的 robots.txt 文件,遵守其中对爬虫行为的限制。此外,API 还会限制数据采集的频率和数量,避免对目标网站造成过度负担和干扰。
  • 用户授权与数据保护:强调用户授权和数据保护。用户在使用 API 时,必须明确声明数据的使用目的和范围,并获得相关数据主体的授权。
  • 定期审核与更新:数据采集工具的开发团队定期审核和更新 API 的使用条款和技术手段,确保其符合最新的法律法规要求。

合规判断流程图

数据属性判断 → 获取方式评估 → 使用目的审查 → 风险评估 → 合规决策

网络爬虫的行政法治理需求

网络爬虫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行政法治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 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需要行政法规来规范网络爬虫的数据采集行为,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
  • 市场秩序维护:需要行政法规对不正当的爬虫行为进行规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 公共利益保护:需要行政法规限制爬虫的访问频率和数据量,防止其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 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需要通过行政法规来明确网络爬虫的技术规范,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国内网络爬虫行政规制的实践

目前,中国在网络爬虫的行政规制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

  •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安全、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提出了严格要求。
  • 行政执法实践:各地行政执法部门在处理涉及网络爬虫的案件中,积极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 行业自律与规范:鼓励互联网企业加强行业自律,遵守 Robots 协议等行业规范,共同维护互联网秩序。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爬虫技术的法律政策规定不同,需要根据当地法律法规进行合规操作。例如欧洲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美国的《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CFAA)对数据保护和隐私权提出了严格要求。

数据爬虫典型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些关于数据爬虫的典型案例分析,展示了爬虫技术的法律风险和合规性问题:

  • LinkedIn 诉 HiQ Labs 案:该案引发了关于爬虫技术合法性的广泛讨论,核心争议在于对公开数据的采集是否合法。
  • Facebook 诉 BrandTotal 案:法院认为 BrandTotal 的爬虫行为未经授权,违反了法律。
  • 艺龙诉飞猪案:法院判定飞猪利用爬虫技术非法获取艺龙的酒店数据,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 杭州魔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案:该公司因利用爬虫代码长期保存用户账号密码,被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谷米公司诉元光公司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元光公司通过爬虫技术抓取谷米公司 APP 的实时公交数据,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 杨某、张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案:张某开发的软件利用爬虫技术高频率访问深圳市居住证网站,导致网站瘫痪,法院判决被告人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 上海浦东:公司非法爬取个人信息出售牟利案:该公司利用爬虫技术爬取公民个人信息,并有偿提供查询服务,被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北京朝阳:员工通过“暗网”出售客户信息案:陈某某、吴某某利用爬虫程序抓取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在“暗网”上向他人出售,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结语

数据爬虫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其应用涉及复杂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在利用爬虫技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站的规则和用户的隐私,确保数据采集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同时,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力度,鼓励行业自律,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数据安全和公民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附录

专业术语解释

对文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如“URL”、“Robots 协议”、“API”等进行解释,方便非专业读者理解。

  • URL:统一资源定位器(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用于指定互联网上资源的地址。
  • Robots 协议:网站用来告知搜索引擎爬虫哪些页面可以抓取,哪些页面不能抓取的文本文件。
  •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用于不同软件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 反爬虫技术:网站为了防止爬虫抓取而采取的技术手段,如验证码、IP 访问频率限制等。

相关法律法规


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