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立,再谈利他;没自立,一切利他都是廉价自我感动。
《剑来》中,齐静春问陈平安:
有陌生人坠井,救人必死,你救还是不救?
总看到有人在说自己在“利他”,我之前写过《为什么“利己”才是最高级的利他?》,最近在看《剑来》,有点新的关于所谓“利他”的感想——自立才是利他的根基,说利他之前,先问自己有没有资格利他。
别急着谈利他,先问自己有没有“利”?
张口利他、闭口利他,很多人其实并没想清楚自己凭什么谈利他?归根到底,不过是以利他之名,行利己之实罢了。
人与人之间,本质就是利益交换。
自己没价值时,所谓“利他”,只是廉价的自我感动;
自己都站不稳,谈什么利他?拿什么利?利谁?
只有先成为强者,成为有用的人,才能真正被人需要、被人信任。
强者的利他,是锦上添花,是顺手而为;
弱者的利他,说难听点,和跪舔有什么区别?
别感动了自我,别人只觉得你廉价。
这也是为什么,在古典哲学里,自立才是第一美德,利他只是顺带的自然结果。
先自强,再施恩。
先自立,后利他。
自己都顾不好,想救别人,只是笑话。
自立优先,利他必须以“自立”为前提
古今哲人都强调利他必须以“自立”为前提,要是真的一心想要高尚的利他,先要自立。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强调:
善的最高形式,是实现自身的德性(aretê)。
幸福(eudaimonia)是灵魂按卓越德性活动的结果。
翻成人话:
- 人的首要任务,是完善自己,发展力量、智慧、勇气、节制。
- 只有活出自己应有的样子,才能真正利他。
斯多葛学派(塞涅卡、马可·奥勒留)也一再强调:
管好自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
不要浪费时间批评他人,应专注于自我完善。
塞涅卡也说:
先成为你自己都佩服的人,才有资格去影响别人。
没有自我完善,所有救赎不过是空谈。
老祖宗也讲:修身为先,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体系中,修炼路线明确: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孟子也说:
独善其身,然后可以兼善天下。
先搞定自己,再谈兼济天下。
尼采则更狠:
利他是弱者的道德。
强者以创造和超越自身为荣。
在他看来,
弱者发明了“利他”这个道德,试图绑架强者;
真正的强者,是自然地、自我超越中顺带利他。
所有这些哲学体系,不约而同都指向一件事:
真正的利他,是先极致自利后,自然辐射的结果。
齐静春与陈平安:君子不救,亦舍生取义
回到《剑来》。
圣人齐静春问陈平安:
有陌生人坠井,你若救人,必死,你救还是不救?
齐静春给出的答案是:“君子不救。”
他的意思是君子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凡事量力而行,不能让自己身陷死地。面对救人则死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去救人,并且也不用为此感到惭愧。
就像飞机失事时,安全指引说:
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
真正的利他,从来都是自立后的余裕。
但最终,讲出“君子不救”的圣人齐静春还是选择了只身对抗天道反扑,
因为这一次,面对的不是一个陌生人的生死,而是道统存亡、天下苍生。而齐静春,已经自立到可以担此重任的境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君子不救,但圣人当仁不让!
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勇:
- 面对小善小义,量力而行,保护自己;
- 面对大义存亡,舍生取义,甘愿赴死。
不是逞一时之勇,不是虚伪煽情,而是真正靠实力守护更多人。
君子行义,不轻易赴死,不轻易自损。
君子之救,量己量势,力行而不逞匹夫之勇。
君子之死,舍生取义,心甘情愿,无悔无怨。
现在,我想问,若有人倒地,心脏骤停,你救还是不救?若救,你凭什么救?如何救?
真正的利他,必须以自立为前提。没有自立,一切利他都是扯蛋。
真正的利他,从来不是喊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强调自己“在利他”,
那么几乎可以确定,他还没真正做到利他。
真正的利他,是:
- 默默无闻,不求回报;
- 价值自然流露,无需自夸;
- 利己与利他,不再区分,自然融合。
正如庄子所说:
无为而为。
如高山之泉,自然流向四方,无需刻意。
真正的道理极其简单:
先自立,自然利他;
不自立,伪利他;
利己利他,归于一体。
结语
真正的利他,是自己成为丰盛之树,
就像《剑来》中骊珠洞天里村口的老槐树,枝繁叶茂,自然荫庇他人。
做好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机缘自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