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体验人生:读《不用手机,134天,我的环游中国记》有感

文章目录

今天上午偶然读到一篇文章——《不用手机,134 天,我的环游中国记》,作者杨淏,他用了 134 天(4 个半月),不带手机,走完了全国 24 个省中的 68 个县市,途中还写下了 22 万字散文;在这篇公众号文章里他记录了他的旅途中的一些见闻。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我读完后这篇文章后对他勇敢体验人生的勇气十分钦佩,也对现在的人严重依赖手机的程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内心有那么一点感触和感慨,同时也觉得作者的文字写得很好,于是想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

离开手机世界将无法正常运转的现代人

现在的人都习惯了数字化的生活,出门有地图导航,买菜有送货上门,家庭专修维护直接在线预约。但当我们没有网络,离开手机电脑时,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

没有手机,出门大概率不知道如何前往目的地,去到菜市场不知道如何讨价还价,家里东西坏了自己不会修也不知道怎么找人修。

离开了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我仿佛生活无法自理。作者有勇气不带手机出门旅行 4 个半月,换作是我,是无法想象会经历什么的。

在旅程的开始,他随机选择了前往临汾的火车。

如今还会在售票大厅购买火车票的人,几乎都是一些老人,他们形单影只,背着陈旧的大布囊,趴在窗口用我听不大懂的各地方言询问着无精打采售票员。

现在购票和住宿几乎都离不开手机,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没有在手机上预约的情况。酒店前台因为必须要在手机上下单预定才能办理入住。

到达临汾时已是傍晚,我沿街溜达找到一家亚朵酒店,但在这里过夜一定得在手机上下单。我给前台出示了需要的证件以及现金,但工作人员焦头烂额操作半天之后,却依然无法在前台的电脑上完成预定。她的职业生涯好似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方面她对这个时代还有人不用手机表示深刻怀疑,另一方面她第一次发现眼前的电脑竟然连这个简单的操作都难以完成。

我手中的地图是市面上能买到的最大最新的 2015 版中国地图。上面标示有明晰的铁道线路。但有些地图上显示有铁路的地方,在售票厅却买不到票。

比如,地图上显示从新疆哈密到内蒙古额济纳旗有一条直通的铁路,额济纳有著名的西夏遗址黑水城,我心心念念许久。当我跑到现场,想要买从哈密出发的车票时,却被告知从来没有过这条路线,这是一条军用铁路线。

参观博物馆如果没有在手机上预约,即使身份证件齐全也不能进入,执行规定的死板让人不可理喻。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没有遇到过你这样的情形。” 湖北省博物馆的门口,一位工作人员向我解释,现在但凡要进入博物馆参观,唯一的方式就是在手机上进行预约,然后拿着预约码扫码进馆。

“可我就是不用手机啊,所有证件我都有,难道不可以在您们门口登记吗?”

“规定就是规定。”

博物馆门口的另一侧出现了一位老者,戴着一副度数不低的眼镜,穿着灰色夹克,背着双手。老者好似一直在暗中观察我们,从他有些气愤的口气与我捕捉到的只言片语中,我感受到他在为我打抱不平。

他认为博物馆不让一个看起来忘带手机的人进馆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哪有这么死板的人,纯粹胡搞!走,跟我走!”

我以前一个人去到一个陌生城市旅行时,也喜欢漫无目的地搭乘地面公交车看这个城市的样子。

当没有了手机与互联网,我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眼前发生的各种事情上。普通火车不仅可以使我能更舒服地观看窗外电影,车厢内的人也更容易建立沟通。当时间慢了下来,路程再次拖长,地球好似也大了几圈。

当我坐火车到达一个新城市,出站后我会随意搭乘一辆公交车,让它把我带到这个城市的任意角落里。没有了手机以后,我有更多机会观察周遭,但是周遭的一切还都浸泡在手机里。

如果真的让我不带手机出门旅行,我又会如何获取信息,从哪里获取信息呢?每到一个城市,作者都会去博物馆和独立书店,从历史和书本中获取人文历史信息和本土知识。

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去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因为没有任何 App 可以为我提供推荐和指引,于是我只能从历史和书本中寻找我的 “小红书博主”。因为没有手机,我无法随时随地了解任何信息,所以每当我去到一个新城市时,首先会打听两个地方。第一是当地的博物馆,它可以使我简略地获悉本土知识;第二是独立书店,我可以搜寻一些与当地人文历史相关的书籍,然后在漫长的候车、乘车以及无边无际又无人打扰的夜晚里,去汲取我所需要的知识。这些内容不仅填补着我脑中的空白,也时时刻刻左右着我前进的方向。

没有手机寸步难行感受最深的是在之前 XG 天天检查绿码的时期。手机坏了,就没法吃饭,没法通行。现在年轻人机会没有带现金在身上的了吧。

当我遇到任何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询问和求助于街头的路人我全身上下只剩下 6 块钱现金,这一天我只吃了一顿酒店的自助早餐。

走投无路的我找到酒店前台,因为这两天的酒店费用我都是刷卡支付,于是向他们提出是否可以再多刷 100 块钱,然后他们给我现金,只为了让我有钱可以吃一顿晚饭。

我已经习惯一路上的人对于我不使用手机而产生各种奇怪的目光,这次莎车的酒店前台也一样对我百般不解。她们说从未遇到过要用这种方式吃晚餐的情况。她们对我的怀疑远大于对我的同情。

我在路边拦下一辆出租车,和司机讲:“我现在身上没有钱,你载我去农业银行的 ATM 机那里,如果找到的话,我就可以取上钱给你支付,如果找不到那我给你支付不了,现在的问题就是你知道那个地方吗?”

“嗯”,司机小哥没有一句废话,甚至没有朝倒车镜看我一眼,冷酷的驶向了城市边缘。

看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反应、作者没钱吃饭时的无助,才发现没有手机可以让我们变得如此脆弱。

他在旅行途中还通过传统写信的方式和外界联系,现在的小学语文应该不会教如何写信了吧。甚至连邮局都没有邮票,邮局工作人员也不会寄信,这一切随着时代的发展,终将会成为历史,陈列在博物馆中。

整个旅程中,写信寄信是我唯一可以与外界进行联系的方法,这也是唯一可以让我的亲人朋友知晓我身处何处,并让他们放心的方式。我想恢复一种 “家书” 传统,通过书写传达我沉淀后的感情。我在旅途中把对他们的思念都用书法写成了信件邮寄出去,与他们隔离的过程使我更静下心来思考身边的关系。我在武汉的邮政所寄信时,柜台人员在操作完所有步骤后却发现,整个邮局里面竟然找不到一张邮票。他们仅有一些集邮纪念册中夹有邮票,但是需要整套销售,并且价格远大于实际邮资。我说:“连邮票都没有的邮局,这还是邮局吗?”

工作人员苦笑着耸耸肩:“如果不是你今天要寄挂号信,我们都不知道这里竟然没有邮票”。类似的事情还出现在兰州、敦煌等地。他们有时惊呼没有邮票,有时发现没有信封。于是我只能被迫升级,在我寄出的信件里,有几封都是自带邮资的纪念款或珍藏版信封。

在新疆和田邮政所寄信时,负责我的工作人员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寄挂号信,他好像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客户,也从未办理过这个业务。最终他请来邮局领导,老前辈手把手教给他处理挂号信的所有步骤,作为一位邮政工作人员,他第一次在邮局里使用邮票并贴在了邮件上。

现在还会有人写信吗?还有人会写信和“会”写信吗?

在运城的邮政所中,我是出现在整个大楼里的唯一顾客。我把折叠好的信件递给业务员后,想打破一些无趣的沉寂,于是好奇的问她,“现在寄挂号信的人还多吗?”

“不多,你是这周第一个来寄的。”

“那其他都是什么人来寄信呢?”

“现在我们这儿寄信的一般都是监狱里的犯人,外面的家属和里面人联系好像只能寄挂号信。”

“啊…… 那没有什么普通人来吗?”

“一般人谁现在还寄这个啊?”业务员小姐瞄了我一眼,又转到了电脑显示器上。“哦,或者还有法院的人来,有时打官司的传票也寄挂号信。”

时空的错位可以让沟通变得急剧单一。网络内外的朋友,监狱内外的亲人,这不仅是方式的单一,也是语汇的单一。打算给父母写信时,拿起毛笔的我却很久很久都不知要如何落笔起头。但是此刻我必须硬着头皮去思考,如何把支离破碎的感受聚拢到这几页纸面上。

当我们与别人不一样时,或者说与别人想象期待中的不一样时,我们就成了异类。就好比我这种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天天不上班,工作日出门买菜走在菜市场里也像个异类,更别说如果未来有小孩后,和家庭主妇一样全职带娃,那在家庭主妇圈子里必然就像极了一个混入女澡堂的男变态。

“你肯定是间谍”。客运站的一位工作人员气哄哄的对我说。

“只有间谍不想让人知道他在哪,只有间谍不想让别人找到他。你说,你不用手机是不是就为了不让人找见你,除了这个理由,你还有啥原因能不用手机。我告诉大家,这肯定就是个间谍!”。这位工作人员越说越激动。

我在赤峰客运站想买一张去往宁城县的班车,这时那位车站大姐从人群中出现了,她颇有见地的给我提出了解决办法,“你用手机查一下那个遗址在什么地方,不就知道在不在宁城,或者在宁城什么乡镇了嘛。”

“不好意思啊,我没有手机。”

“你没带手机啊,还是手机被偷了? ”

“不是,我现在不用手机。”

“啊?为啥?”

“没啥啊,我就是不用手机。”

于是接下来就出现了最初的那一幕。

一路上,有人认为我为情所困而采用一种荒谬极端的方式出走;有人询问我是否在信仰某种教派,教义是不让人使用网络;有人认为我是社会学家、有人冠名我是个独行侠、有人称我是当代徐霞客;有人猜测我是在搞网络直播,要用这种方式作为噱头引人关注;有人认为我在挑战打卡;还有人认为我是调查记者,伪装成学生无辜的模样,但是总在麻烦别人询问各种问题。

勇敢地做你以前从未想过、做过或犹豫半天却不敢尝试的事。 这么多人活得很不快乐,但却不主动改变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受到安全、服从、保守主义的生活观念制约。 这样的生活虽然表面上能够给人心灵上的宁静,但其实安全的未来最伤害人心中冒险的灵魂。 人的灵魂中,最基本的核心是他对冒险的热爱。 人生的欢乐来自我们的新体验,因此再没有比每天面对不同的地平线和新太阳,更能令人心生喜悦。 如果你想从生命中活得更多,就必须先放弃自己追求安全、一成不变的习惯,接纳起初也许令你觉得疯狂的、看似狼狈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上面这段话写的非常好,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是受到安全、服从、保守主义的生活观念制约才不能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意识到要主动改变的时候,不禁又要反问自己是否又真的有勇气去改变呢?

以前我时常会时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曾经得到过很多的答案,但这些答案总是会随着新的人生经历而被推翻。如今我所理解的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体验”两个字。人生来苦难且短暂,但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上,想要不虚此行,就应该去体验所有一切没有体验过的事,无论是面对未知的挑战,还是享受平凡的日常,都是一种切身的体验,不必纠结于寻找一个固定的人生意义,去体验每一种可能,才是真正享受人生的方式。

写到这里,就想起前段时间陪老婆献血的经历,我俩都没献过血,都想要献一次,但最终只有老婆献了。而我在面对未知的体验时,我选择了安全和保守,我担心万一出现献血后两人同时不适,再加上想到要抽 300-400 毫升的血液,一瓶矿泉水也才 500ml,内心还是也有点恐惧的,虽然内心知道是安全的,但是还是输给了勇气,老婆是勇敢且坚定的,很棒,当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时,她是快乐的。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未知,才导致的恐惧,就像当初恐惧结婚一样。当你有机会改变,有机会做以前从未想过、做过或犹豫半天却不敢尝试的事时,请勇敢一点!下次路过献血点,这血必须献。

勇敢不是天生的,勇敢的关键在于敢于面对未知和挑战。一个有血性有勇气有担当的人,一定是敢于面对自己的恐惧的人,即使感到害怕,也会坚定地迈出那一步。

我知道那种当自己战胜了自己的恐惧的那一刻,感觉会非常的棒,会对自己相当的满意。想起了之前在哈尔滨亚布力的新体委雪场,我初级道都不太会滑,稀里糊涂的一个人上了中级道的缆车,缆车感觉坐了好久,过了一个山头又过一个山头,到了发现好高好陡好远,根本不是我这种初级道都还没滑会的新手可以下的,是真的感到了害怕,在边上纠结了好久,本想算了逃跑吧坐缆车下去,都下板了又纠结了一下,要不还是下吧,毕竟缆车都坐了这么久,大不了摔下去。然后头脑一热冲了。因为内心就不自信的原因吧,刚下没多远就感觉太陡速度难以控制就滑倒了,心里想反正没下多远,要不还是走上去回吧,太陡了我这没练习过几次的水平滑不了,内心就是各种退堂鼓在疯狂敲击,这时候老婆出现了,内心受到极大鼓舞,也没顾虑了,冲!而且连着冲了两趟,有一段腿实在没力了控制不住的抖,一趟要滑 20 分钟左右,总共好像也就摔了三四次,第二趟都敢掏出手机一边滑一边录视频了。虽然还是不太会,但是对当时的自己很满意,不是因为滑了中级道,而是战胜了内心恐惧,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当然老婆功不可没。

所以啊,给自己一点勇气,勇敢一点,去尝试那些我们以前从没做过、一直犹豫不决但又很想尝试的事情。目前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但还没机会实施,那就是买一辆自行车,从深圳骑到成都,还算是有一点挑战和冒险的吧!

给自己打气,勇敢去体验人生,屠龙,从来靠的都是勇气,也许即使一开始改变或尝试看起来会有些疯狂或尴尬,但这些都是我们成长和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呐!


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