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从零开始做一个能变现的网站(1)

如何发现需求?怎么找到值得做的项目?

文章目录

要想做一个能变现的网站,首先你得确定你要做个什么样的网站,然后再说如何变现,这件事非常重要,值得你认真花时间想清楚。

黑喽,大家好,我是提前退休程序员阿小信。这篇文章,是我“跟我一起从零开始做一个能变现的网站”系列的第一篇,想聊聊很多人会遇到的一个开局难题:

我很想做点什么,但我不知道做什么。

这句话你是不是也说过?满脑子想着“得搞点副业”,结果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刷了两个小时短视频,还是一点思路都没有。

如何发现需求和项目灵感,其实是很多人都存在的问题。

如果你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痛点,也需你会发现这其实也是其他人的痛点,你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去做一个解决该痛点的产品。

buildwithme

#buildwithme

时刻保持捕捉想法的意识

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没有想法”,但实际上,更多的人并非真的没有想法,而是缺乏捕捉和识别有价值点子的意识。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场景、解决各种小问题,刻意去思考、去留意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小问题,从中挖掘潜在的需求,或许就能找到一些创造产品的灵感。

关键是要有这种“去产生想法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时会以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判断问题的严重性,而忽视了这些问题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痛点。

一个真实例子,我老婆经常说她在“16+8”现在不能吃东西,简单来说,“16+8”就是一种计时进食法,意思是每天有 16 小时的禁食期,只有 8 小时内可以进食。

面对这个陌生概念,我第一感觉就觉得判断自己当前是不是在进食时间段内可能是个痛点,一旦饿了想吃东西,难道不需要心算一下是不是在进食时间内?特别是对于没有养成习惯的新手,这些时间点事很难记住的也是很容易忘记的,如果能有一个追踪进食时间的小工具应该会更方便。我觉得这就针对这种场景就是可以做个产品的。

但当我向这个潜在用户(老婆)确认她是否真的有这个痛点时,她斩钉截铁说没有。于是我再提示说从做一个产品的角度考虑这里面是否有什么用户痛点可以通过开发工具的方式解决,她还是斩钉截铁的回复没有,认为我说的那些问题是不存在的,根本用不上任何工具。

我不甘心,于是我去 App Store 上搜 “16+8”,发现很多这类应用都会有这个功能,那肯定是用这种需求的。

这个例子想说的是,当我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如果没有意识到它可能是其他人在经历的痛点,就容易忽视它的潜力,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捕捉想法的意识。

这就是我们需要锻炼的“想法肌肉”(或者说叫“产品思维”?):

每当遇到问题时,提醒自己想一下:“这个问题是否也困扰着其他人?如果是,我能不能通过某种方式解决它?”,可以从自己身边的点滴问题开始,尝试换个角度思考每一个“不方便”的场景,看看能否有可以简化、优化、甚至自动化的方式来解决。

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养成,捕捉到一个产品点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刻意训练、持续输入,才能逐渐形成一套“嗅觉”和“捕捉力”。

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做成自己的产品,才能真正实现为自己打工。

如何筛选想法、判断是否值得做?

怎么发现一个靠谱的需求?怎么判断它值不值得做?

一个好想法=痛点+可做性+个人动机

筛选想法的时候,问自己 3 个问题:

判断标准 问自己
有没有明确的痛点? 有没有人真正表达过这个问题?我自己是不是痛过?
能不能快速动手? 有什么现成资源可以用?能不能 3 天出个原型?
我愿不愿意花时间做? 就算没人用,我会不会觉得有趣、有收获?

符合这三点的,哪怕再小,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项目雏形。

如果你已经有想法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值得去做,个人观点是:

  1. 如果你没得选,那就别考虑了,直接开干。只要你拥有了想法捕捉意识,往往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新想法。
  2. 如果想法很多,就站在用户角度去看问题,先做痛点普遍存在的,先做出最简单的可用功能,然后慢慢迭代,同时了解类似产品,做出自己的差异性。
  3. 你能做、愿意做、擅长做的、做出来自己也会使用的,才是你的“起手项目”。
  4. 在你做出来之前,尽量找人聊聊,看有没有共鸣,别闷头干。

分享一个 RICE 打分法来排多个想法的优先级:

RICE = (Reach × Impact × Confidence) / Effort

  • Reach:预计有多少人会用到它?
  • Impact:它对用户影响有多大?(1 = 最小,3 = 最大)
  • Confidence:你有多大把握能做出来并让它运行?
  • Effort:你需要投入多少时间?(以人/天为单位)

算分后挑选 RICE 分数最高的那个,先搞它!

我是如何发现需求的

我最近的一个项目灵感,就来自我自己的一个很小的实际需求。前段时间,我刚刚开始做一个很小的工具:检测 IP 是否是 Google 的爬虫 IP。

我在检查我的现有网站 SEO 健康状态时,发现很多谷歌抓取我网页的请求被我屏蔽了。原因是我的服务器将谷歌的爬虫 IP 认定成了恶意请求,于是将它们加入了黑名单。我需要排查出黑名单中有哪些 IP 是属于谷歌爬虫 IP。

我先在谷歌官方文档上了解的如何判断谷歌爬虫 IP 的方法,这里建议是如果有官方文档的,一定是自己阅读文档,而不是问 AI。了解方法后,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可以做成工具来反复使用的,而且我有很多 IP 需要检测,手工一个个操作很麻烦,因此我的需求是能将我的黑名单内容直接丢给这个工具就能直接告诉我哪些 IP 是谷歌爬虫,因此决定动手写这个 IP 检测工具。

这就是我发现需求,产生想法的过程。这不是个多酷炫的功能,也不是“创业风口”。但它是我真实遇到的需求。

网上其实有现成的工具,但我想:既然我有这个需求,我也知道如何实现,最主要的是我对这件事很感兴趣,而且做成工具还能通过网页上挂广告吗,如果有人用还可以通过广告方式实现变现赚钱,何乐而不为?所以干脆我自己做一个。

两天时间,撸了个初版,在本地电脑上能跑,已经帮我完成了谷歌爬虫 IP 检查。然后我就想:为什么不把它做成一个网站,让别人也能用呢?也许有人会用,也许没人鸟我,但只要这个过程让我兴奋、让我学到东西,那它就是值得的,最重要的是,我自己就需要这个工具,并且完成开发也让我又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资产。

这不是我的第一个项目,但它会是我第一次用“从零开始”的方式,完整记录每一步,希望读者也能跟我一起实践,这篇文章正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如何发现需求,我已经从零开始发现了自己的需求。

我一直在重复这样一个构建的过程,做的东西多了,每一个都能为我带来那么一丁点 🤏 流量,时间长了,积累的收入也自然就多了。这个过程中可以多研究哪些东西是热门的,是长期被大家需求的,这样更容易获得流量和收入。无论如何,必须要自己有点东西才有可能被别人看到,有想法就去把它做出来,关键是要行动起来

下一篇文章我将继续介绍发现需求后,如何将这个想法变成一个最小可用的工具。希望在此之前,你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我们一起开始自己的项目。利用 AI 工具,应该大家都能搞定,目前我也只是做到本地能用的程度,为了写文章方便记录过程展示没有继续开发,我等你一起。

注意一下,我这里讲的我的需求,并不一定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只是刚好我需要这个工具,以此作为示例拿来举例。

关于你应该做什么项目?

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我无法给你建议你应该做什么,毕竟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如果不是为了做项目解决生存问题,完全不必想着赚钱,抱着学习的心态,就当是业余时间的消遣。这样更能接受失败,更容易坚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行动起来,看了,想了,没用,你得真正行动。

想要找到自己的想法,我的个人方法总结就是:从个人痛点/兴趣爱好出发 → 尝试寻找产品机会

如果没有痛点,就留意痛点,最近什么事让你觉得“麻烦”或“烦”?有没有重复的工作、低效的流程、手动处理的内容?

如果没有爱好,就先培养爱好,去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种方法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就是自带用户视角,你清楚的知道应该做什么,做成什么样。缺点就是容易陷入“自嗨型”伪需求,你解决的可能只是“你自己”的问题。别人根本不觉得那是问题,也没打算解决它,最后做出来没人用。这需要考验个人的判断力。

找到创意确实不容易,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做什么,那你可以从这几步开始:

1. 从你自己的痛点、需求或者兴趣爱好出发

不用想太远,也不用想着改变世界。

问问自己工作和生活中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烦人的小问题?有没有什么工具你用得不爽?有没有什么事情你每次都要重复做?你的兴趣爱好可以衍生出哪些需求?

如果有,那个东西就可能是一个产品的起点。

像我做 IP 检测工具,就是因为工作中自己需要用到,我就是我自己的用户,即是做出来没有流量,自己也能用。

兴趣提供方向,行动力推动落地。哪怕不是发自灵魂的热爱,只是“稍微有点喜欢”+“刚好有点用”+“能不断做下去”,那已经是天选项目了。

2. 回顾你擅长什么 + 常用什么

你的职业背景、你每天用的工具、你曾经做过的项目……这些都可能隐藏着别人不知道的“小诀窍”。

别人不知道的,就是你的机会。不一定一开始就能做大,但它适合你,就能持续。

比如你是设计师,也许可以做个调色板生成工具;
你是搞运营的,或许可以做个批量文案生成器。

由于我个人职业视角所带来的局限性,我只能从我自己的角度来做事情,我的方法都是编程开发相关的背景。但如果你的职业不在“互联网行业”里,那是不是就不能找到可以做的点子了?不懂编程开发是不是没得玩了?

虽然我不了解其他职业,但我觉得不是。

反而正因为“离互联网远”,才有天然的优势——你所处的行业、环境、视角,本身就和大多数程序员、产品经理不一样,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恰恰就是创新的温床。

无论你是医生、老师、物流员、维修工、律师、会计师……你越“非主流”,就越有可能发现别人看不见的问题。

只要你有意识去记录“工作中不爽的瞬间”,然后再问自己一句话:

“有没有办法,让这个过程更快、更省事、更自动?”

哪怕只是一个表格、一个生成器、一个提醒工具,在这个 AI 取代程序员的时代,不管你是不是程序员,都可能从中找到可以做出来的小产品。

即使这些小产品不能直接变现,也能提高你在你的职场圈子中的影响力,有了这些小产品,可以让你更容易“被看见”。

3. 逛一逛已有的网站工具集合

你可以去这些地方找灵感:

光看是没用的,你还是得先定位好自己,确定方向后再去找成功案例学习,我这觉得这是最好的。

那已经有人做过的项目,我有没有必要做?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想法,你能想到的我敢保证 100% 已经有人想过了,甚至都做好了。有人做过说明这个需求有市场的。你可以做得更轻、更快、更垂直。

最重要的还是执行力,把一个小小的想法真正变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产品的能力。

与其等那个“完美点子”从天而降,不如从一个能动手的“小需求”开始。做着做着,想法自然就多了。你不做,才永远没想法。

4. 一些个人事业定位的方法模型

我之前有整理一些文章,记录了我所知的一些可以用于给自己定位的一些方法和模型,可以了解一下:

🎯 最后的话

“我想做点什么,但不知道做什么”,可能是 99% 想要副业赚钱、想搞产品的人最开始的状态。

但我想说:想法不值钱,行动才重要。哪怕你的想法微不足道,只要你开始做,就已经领先 90% 的人。

运气总是留给不断创造的人。所谓运气,其实就是:
你持续输出的次数 × 每次触发可能性 × 时间堆积后的复利

你什么都不做,你连触发“好运算法”的机会都没有;但你如果不断做、不断丢点子、不断上线小工具、写文章、发内容,每一次都是买彩票,你只不过是用代码、内容和思维去买彩票。既然是买彩票,也千万别抱有花两块钱就必中 500 万的不现实期待,失败才是人生常态。

别太在意“完美方法”,先做起来,做着做着你就会更有感觉,运气和判断力,都是在行动中练出来的。在兴趣爱好的加持下,持续迭代、反思、调整,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那个可以躺着赚钱的人。那不是天赋异禀,是因为你比别人多做了十次而已。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方向、一点启发,先找到自己可以做什么!

有想法的人很多,有行动的人很少,而我已经开始做了。你想好做啥了吗?或者所你还有哪些困惑?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们下篇见,一起 buildwithme ✌️

buildwithme


也可以看看